六师五家渠市与阿克陶县倾力共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阳光洒在盖孜河畔 老劳模杨明玉的故事:把平凡的工作干到极致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 滴灌带设备

六师五家渠市与阿克陶县倾力共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阳光洒在盖孜河畔 老劳模杨明玉的故事:把平凡的工作干到极致

  • 产品概述

  初冬的昆仑山下,盖孜河蜿蜒伸向远方。河边的阿克陶县喀热开其克乡,一眼泉水汩汩涌出,这就是“张骞泉”。

  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张骞泉”的传说:张骞出使西域途经疏勒时遇到沙尘暴,艰难前行中忽见一眼泉水,饮之沁人心脾,疲劳顿消。千百年来,这眼泉水依然澄澈,“喀热开其克乡”系尔语,意为“泉水沟”。

  又一个清晨,阳光洒在盖孜河畔,喀热开其克乡在鸟声啁啾中醒来,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近年,六师五家渠市与阿克陶县倾力共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似涓涓泉水浸润着这片土地。哗哗流淌的盖孜河,传唱着兵地融合的动人故事。

  宋新疆(右一)、李俊卿(左一)在村民玉素甫艾买提·艾山(右二)的麦田里查看麦苗长势(摄于10月14日)。 张新慧 摄

  “李队长,你看,5片叶子了!”12月初,喀热开其克乡托普热利克村,麦苗如翠绿色的灯芯绒铺满田野。跨过一道渠沟,就是玉素甫艾买提·艾山的麦地。他蹲下身,仔细数着叶片,欢喜地说。

  与玉素甫艾买提·艾山头对头蹲着的,是六师五家渠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李俊卿。他抓了一把土,捏了捏,笑眯眯地抬头说:“苗情不错,过冬没问题!”

  6月的一天,喀热开其克乡四村热闹非凡。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与喀热开其克乡政府在四村举办冬小麦示范田测产评比表彰大会。玉素甫艾买提·艾山获得第一名,领到了2000元奖金,笑得眼睛弯弯的。

  更大的喜讯随之而来。经阿克陶县农业农村局测算,喀热开其克乡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81.14公斤,位居阿克陶县首位。

  “丰收了,‘访惠聚’工作队的功劳最大!”玉素甫艾买提·艾山记得,“访惠聚”工作队刚来的时候,指导大家种小麦,但村民们不怎么听。“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你们拿笔杆子的,有我们懂得多吗?”他们说。

  4月,“访惠聚”工作队通知玉素甫艾买提·艾山,该打矮壮素了,他摆着手不肯打:“那个嘛,不能打,打了嘛,麦子就不长了,到时候牛吃啥呢?羊吃啥呢?”

  农业是喀热开其克乡的支柱产业,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耕地零碎,小田面积两亩左右,大田不过二三十亩,田间套种果树,大型机械进不了地,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导致小麦产量处于低水平。

  推进兵地融合发展,2021年12月,六师五家渠市党委选派6名领导干部组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选派20名干部进驻喀热开其克乡4个村,开展“访惠聚”工作,推进示范区建设。

  改变喀热开其克乡产业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转变传统种植观念。

  “以前,我们想啥时候种,就啥时候种。麦子品种杂,施肥只施氮磷肥,化控、化除、滴灌技术没用过……”玉素甫艾买提·艾山说,那时,地里的草比麦子还高。

  发挥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优势,打造500亩高标准示范田,“访惠聚”工作队找到了突破口。

  春暖花开时,农业专家到了,“新冬52号”小麦高产品种到了,化肥、农药等农资到了,种子包衣、精细整地用上了,GPS导航深翻播种、联合整地机复式作业、无人机飞防作业开展起来了……

  “2022年,指挥部组织召开8次现场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种植示范田,种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李俊卿说。

  玉素甫艾买提·艾山被列为科技示范户。一系列技术,他都按要求做了,唯独施用矮壮素,他半信半疑:“先用上,看看吧。”

  6月初,一场大风后,没施用矮壮素的小麦大面积倒伏,造成减产,村民后悔不迭,玉素甫艾买提·艾山的麦田里,麦苗齐刷刷地立着。“可以,可以……”他啧啧称赞。

  到了麦收时节,玉素甫艾买提·艾山种植的25亩小麦颗粒归仓,其中12亩单产667.9公斤,增收近1.7万元。而上一年,这块地平均单产只有350公斤。此外,他还收获了31捆麦草,比往年多收了15捆。

  “大家都跑来问我,你的麦子咋长的?我说,这块地,‘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来得比我还勤呢,能长不好嘛。”玉素甫艾买提·艾山对李俊卿说。

  不仅仅是玉素甫艾买提·艾山有了好收成,今年,喀热开其克乡夏粮大面积丰收。

  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指导种植的500亩高标准示范田,小麦平均单产595.8公斤,亩均增收800至1000余元;喀热开其克乡冬小麦平均亩产481.14公斤,创阿克陶县纪录。乡粮库收购粮食1434吨,增幅38.9%;全乡多收麦草400吨,户均增收900多元。

  “这是质的突破!”喀热开其克乡一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奎激动地说,今年村里80%的麦地种的是“新冬52号”品种,平均亩产530公斤,创历史纪录。2024年,力争小麦最高单产700公斤!

  8月25日,五家渠市政协在喀热开其克乡二村举办文艺演出,玉素甫艾买提·艾山和村民们簇拥着鲜红的锦旗来到现场:“这三面锦旗,送给指挥部、赖军臣博士和李俊卿队长,代表我们托普热利克村村民最真诚的谢意!”

  这一刻,掌声四起;这一幕,没有一点彩排,这是村民最朴素、真挚的表白,也是兵地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响亮赞歌。

  当时,赖军臣和李俊卿正在外地参加培训。听到消息,赖军臣很感慨:“人心都是肉长的。村民收入增加了,获得感、幸福感就增强了,会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付出的努力,值得!”

  张汉英(右)与队员一同看望帮扶的村民,临走时,买合木提·吾杰(左)与张汉英依依惜别(摄于10月15日)。 张新慧 摄

  在喀热开其克乡党委书记刘力源的手机里,收藏着一条抖音视频:“村民朋友,10月15日之前,是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要抢墒播种。不然,入冬前长不够3片叶子,那都是弱苗,越冬不安全……”

  视频的主角是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工作组组长、农学博士赖军臣。这条视频在“美丽喀热开其克”抖音号上播出后,短短几日,点击量达26万次。

  “赖博士是村里的‘网红’。”刘力源说,来喀热开其克乡后,赖军臣开发了粮食病虫害诊断防治手机app,拍摄了《小麦播种四板斧》《三招搞定玉米螟》等视频,深受村民喜爱。

  一个多月前,赖军臣在完成冬小麦播种任务后,终于休假了。两年来,他奔波在田间地头,节假日从未休息过。在赖军臣的家乡,他的老母亲终于等来了儿子的陪伴。

  赖军臣忘不了初到喀热开其克乡的印象:零零碎碎的麦地,白花花的盐碱,歪歪扭扭的麦行,稀稀拉拉的麦苗,没有一块高标准农田,也没有一套完善的滴灌设施……他陡然觉得责任无比艰巨。

  “‘访惠聚’工作队要当好主人翁、研究员、战斗员,发挥兵团优势,发展生产,促进增收,凝聚人心!”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负责人刘敬海的话在他耳边萦绕。

  从播种、返青、拔节、抽穗、成熟到收获,赖军臣和大家一起开办科技培训班,开展技术服务,召开现场会、评比会、推进会,跑遍所有条田。

  背靠塔克拉玛干沙漠,赖军臣常常满头满脸都是沙子,但他觉得,这一切与满目新绿比起来都不算啥。

  8月30日,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与喀热开其克乡一起召开冬小麦种植经验总结暨备耕推进会,四村三小队村民阿不都拉·卡斯木引人注目。

  他身着白衬衫,佩戴党徽,开心地举起一簇饱满的麦穗说:“以前不懂科学,粮食产量低,风险大。赖博士来了,我种的164亩冬小麦单产606公斤,比以往翻了一倍!”

  推进会结束后,喀热开其克乡涌起冬播备耕热潮。不需动员,村民们就争着购买优质麦种、储备化肥等,为小麦增产打好基础。

  种地先养地,地肥苗才壮。9月,六师五家渠市党委赠送的400吨复合微生物菌剂运抵喀热开其克乡,免费发放给村民。

  “微生物菌剂和化肥的关系,就像面和菜。化肥是面,微生物菌剂是菜,组合起来才是香香的拌面。”赖军臣打比方。

  今秋气温低,需抢时播种,六师五家渠市党委从六师奇台农场抽调种肥分离精量播种机,支援喀热开其克乡冬播。

  “师市用先进机械帮咱们代耕代种3000多亩地,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刘力源激动地用手机拍摄视频,配乐用的是振奋人心的乐曲《军民大生产》。

  在四村冬小麦高标准示范田,装有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按设定路线笔直地匀速前进,施肥、播种、铺设滴灌带等一气呵成。

  “太先进了!咱们二村也抓紧时间买上一台。”田埂边,二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张汉英与村“两委”商量大计。

  “播种,还能无人驾驶!播得还这么好!这个设备多少钱,技术好不好学?”一村农机大户阿不都守克热·吾休急切地询问。

  在村委会、“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两天后,阿不都守克热·吾休神气地开上了精量播种机,驰骋在田间。

  这台精量播种机,由村委会出资购买,第一年交给阿不都守克热·吾休免费使用,以后6年每年交7500元管理费,最后精量播种机归阿不都守克热·吾休所有。

  机声隆隆,希望的种子播进大地,阿不都守克热·吾休成了村民争相邀请播种的“香饽饽”。播种间隙,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工作组组长宋新疆动员阿不都守克热·吾休:“明年带头成立农机合作社吧,带上大家一起种好地,还可以外出挣钱。”阿不都守克热·吾休兴奋地连连点头。

  “今年冬麦播种质量和速度、良种覆盖率位居全县第一。”刘力源自豪地说,打了这场冬播胜仗,今后就知道如何干了!

  眼下,麦子已长出5片新叶,生机盎然。冬日的阳光如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田野,还有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二、三产业……助力村民增收的故事还在续写。

  清风拂过果园,黄绿色的叶片发出沙沙的响声。买合木提·吾杰笑了:“果子卖完了,今年收入11万多元,比2022年多了3倍!”

  在果园的尽头,有一棵桃树,挂着十几颗大大的土桃子。“这是我专门留下的最后一棵挂果的树。这些果子舍不得卖,我要留给亲人吃。”有人问起来,买合木提·吾杰就这样回答。

  10月的一天,张汉英、宋新疆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来看望买合木提·吾杰,买合木提·吾杰赶紧和妻子拿着大塑料袋,欢欢喜喜地摘桃子。大家劝他:“够啦,别摘那么多。”

  买合木提·吾杰可劲地摘着,张汉英连忙拉住买合木提·吾杰的手。推让之间,买合木提·吾杰突然紧紧地抱住张汉英哭了:“你们让我表达一下心意不行吗?听说工作队快要走了,这是真的吗?我们舍不得你们走呀!”买合木提·吾杰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张汉英的眼圈也红了,他轻轻地拍着买合木提·吾杰的背……

  买合木提·吾杰身有残疾,3个子女年幼,经济条件不好。工作队帮他承包了35亩果园,教他种植杏李、巴仁杏、巴旦木、桃子等。

  8月,正值巴仁杏、杏李收获期,却逢连绵阴雨。如果不及时采摘、销售,会出现大量裂果,一年的汗水就要白流了!

  张汉英赶紧帮买合木提·吾杰联系了买家,“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干部、村“两委”、志愿者都来到果园,大家冒着风雨采摘、挑选、分装、拉运,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果品不仅都售出了,还卖上了好价钱。

  金色的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整洁的小院里,几盆蜀葵开得正艳,肉孜阿洪·苏皮尔干笑眯眯地看着两个孙子玩耍。

  “以前,我的两个儿子不出去务工,我只能到喀什找活干,一个月连1000元都挣不上。”提起往事,肉孜阿洪·苏皮尔干气不打一处来。后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动员肉孜阿洪·苏皮尔干的两个儿子、儿媳妇去福建务工,夫妻俩每月收入8000元,一年下来能挣10多万元,每个月给父亲寄生活费,家里盖了新房,买了车。古尔邦节到了,肉孜阿洪·苏皮尔干收到了孩子发来的1000元红包,开心得呵呵直笑。

  阿克陶县负责管理福建劳务输出人员的买买提艾山·阿布都如苏力说,“访惠聚”工作队与地方工作队、驻村乡干部等联动协作稳就业、保民生,今年喀热开其克乡仅在福建务工者就有79人,月均收入5000元左右,最高达1万多元。村民视野打开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收入也大幅度的提升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访惠聚”工作队趁热打铁,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数字乡村”积分制活动。

  在二村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米面油、洗洁精、抽纸、香皂、牙膏、作业本、书包等。村民阿不里米提·司马义常来这里兑换商品。在阿不里米提·司马义的手机小程序里,显示他的个人积分是146分,积分大多数来源于参与乡村治理、在夜校学习、参加升国旗仪式以及做好事等。

  “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毛吾兰·依明江说,下一步计划把村创业集市上的打馕店等列为村民积分兑换点,把阿克陶县到喀热开其克乡的学生区间车票、大学生乘坐硬座火车票列为积分兑换项目,带动更多人从社会治理、文明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忙忙碌碌中,又一个冬天来临,盖孜河依然哗哗地流淌,这一届“访惠聚”工作队将踏上归途。11月末,一封村民的感谢信摆在了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方指挥部负责人刘敬海的面前。

  刘敬海久久地看着信笺,半晌没有说一句话,眼里泛起泪花。促进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重点是人心。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不就是喀热开其克乡群众一颗感恩奋进的心吗?(兰玲玲、张新慧)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六师五家渠市与阿克陶县倾力共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阿克陶县喀热开其克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不断凝聚人心的实践启示我们:守好民心,就必须答好民生答卷,增进民生福祉;只有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坐标,事事民在先、时时干在前,才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直接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实践证明,谁能够坚持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将心比心体察人民群众安危冷暖,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能够以心换心,赢得民心。新征程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无论是期待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还是盼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有坚持把民生和民心联结在一起,紧贴各族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发展中破解民生难题,以民生改善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凝聚人心,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融入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具体实践中。“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服务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真对真、实打实、心碰心。只有多一些对群众办事难的切肤之痛,少一些敷衍拖延的官僚主义;多一些对民生多艰的细节体验,少一些肆意挥霍的奢靡之风,俯身躬行、真抓实干,才能切实赢得民心。新征程上,要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既立足当前,解决群众眼前的急难愁盼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丈量、去触摸、去回应、去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就稳。带着感情、带着责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就一定能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答卷”,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更好的生活质量,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海武)

  杨明玉今年79岁。她20岁进疆,在七十一团二连工作了31年,是上世纪60年代七十一团农业战线上屈指可数的农业女标兵之一,曾获得农四师(现四师)劳动模范称号。

  杨明玉的丈夫袁远雄曾是沈阳某部队的一名工程兵。1964年,他响应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来到现在的七十一团。当知道丈夫要去大西北时,杨明玉没有犹豫,跟着他来到了兵团。

  初到团场,杨明玉被团场人与天斗、与地战的精神震撼了。这个骨子里好强的川妹子,被分配到二连工作,很快就融入生产大会战中。

  那时团场平地、挖渠、运肥全靠人工。杨明玉一开始干活无经验,为了赶超其他人,干活很拼命,一天下来,手上满是血泡。一个月后,她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团场大面积种植玉米。秋收时,连队规定,职工每人每天要完成掰1.8亩玉米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不轻,有个别手慢的职工有时连定额任务都完不成,更不要说超额了。

  杨明玉所在的班有30多名女同志。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她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提早把班里每个人的玉米行按编号分出来。在她的带动下,妇女班的同志工作很积极,每天出工提前1个小时左右。不等天亮,妇女班的人基本上就到齐了,有看不清自己分的玉米行子的,就点燃一根火柴去找。

  当时,为了赶白天的进度,杨明玉把班里的女同志分成三个组,开展劳动竞赛。为了争得前几名,大家都挑选最大的背篓,有的大背篓能装近50公斤的玉米。可是背篓大了,装玉米太重容易掉底。杨明玉就给大家出主意,用衣物兜住背篓底,然后再捆在腰上,这样就不担心背篓底会漏,腰上也好使劲了。

  杨明玉回忆说,当时参加劳动的女同志都很能干,大家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大家干活太困了,在地里休息时都能睡着;从早掰到晚,带的中午饭经常到下午才想起来吃。为了超过头一天的纪录,杨明玉和几个自告奋勇留下的女同志打着手电筒掰玉米,不知不觉就掰到了天亮……作为班长的她,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条田承包到班组,杨明玉负责的条田有900多亩,班组成员30多人,她按工分配,大胆管理,带头超额达成目标。1980年,杨明玉一人完成间苗定额309%、锄草定额421%、玉米穗定额214%;1981年完成各项定额均在200%以上。在她的带领下,妇女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曾和杨明玉一起工作的二连退休职工杨诗荣说:“老班长的工作风格是‘一早、一晚、拼命干’:一早,就是她比班里的其他同志早到作业点;一晚,就是无论单项或全班的作业,她都比班里的同志下班晚;拼命干,就是无论有定额无定额,她都能出色达成目标。她始终坚定‘工作全项争第一’的信念,无论何种作业,她都要争得全班第一。当年掰玉米,别人每天完成1.8亩地,她能完成4亩地,连续多年没有人打破她的纪录。我们都很敬佩她。”

  就是凭着这种拼命精神,杨明玉屡立“战功”。她曾荣立团场粮食生产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连续31年荣获团场优秀员和先进生产者称号……2011年,杨明玉被评为“感动团场十大人物”。

  “自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杨明玉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处处带头,以身作则。她所带的班,坚持做到‘三个一样干’,即‘有定额无定额一样干、农忙和空闲一样干、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样干’。1981年,杨明玉带领的妇女班年平均完成定额110%以上……”1982年,在该团职代会上,主持人这样宣讲杨明玉的先进事迹。

  工作31年来,杨明玉曾连续18年担任妇女班班长、连续13年担任条田长。曾担任过二连副指导员的退休干部王成培说:“杨明玉能连续多年担任妇女班班长和条田长,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常人很难来想象的,她也因此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铁人’。”

  1996年,杨明玉光荣退休,她在四川老家的亲戚相约来看她,并让她回四川养老,可杨明玉拒绝了。她说,在团场生活了50多年,团场就是自己的家,哪儿能有自己的家舒适呢?

  “母亲退休的这些年,除了身体不适看病住院外,她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上。每年团场在离退休老同志中征集意见建议,她都积极建言献策。母亲是人退休了,心还没退休。”杨明玉的大女儿袁雪梅说。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这是杨明玉退休后的座右铭。虽然现在腿脚不灵活,但团里有啥公益活动,只要通知她,她都积极参加。她说,作为一名员,就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多作表率。

  如今,杨明玉的儿女们都留在了兵团。他们从小就受到兵团精神的熏陶和教育,默默扎根边疆、建设兵团,继续为团场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说到今后的打算,杨明玉笑着说:“作为团场的老人,我还要为团场的建设发挥余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 惠)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根据结果得出,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这中间还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作为古生物学家,徐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云南大学教授,主要是做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

  近期,12P/Pons-Brooks彗星(以下简称12P彗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对象,我国不少天文爱好者成功观测并拍摄到这位“天外来客”。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是否会对春耕、农作物造成影响?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璐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抗结核新靶标Rv3806c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25日,中国海油公布消息,我国在渤海超5000米的地层钻探发现一口高产油气井,测试日产油气当量近1400立方米,创造了我国海上深层油气探井日产最高纪录。

  “绝对安全”的通信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之一,从摩斯电码到电报、传真,从移动电话到网络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与通信安全相关的技术一直是科技界、产业界的重点攻关方向。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