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粮仓”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塞外粮仓”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2024-10-24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盟市新闻巴彦淖尔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巴彦淖尔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今日起,巴彦淖尔日报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各行各业、所有的领域的巨大变化,展现该市上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巴彦淖尔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小麦收获时节,在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园区,十几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从前地块不成型,大型机械进不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路宽了,可以全程用大型机械作业,省了很多人工。”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刚说。

  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运用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培肥、施药,通过手机就可以对所有地块的阀门一键控制、实时监控。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智慧管护系统,让农民从“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

  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西岸黄河水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巨大的澄清池内贮满黄河水,经澄清、过滤等多个环节后,园区内最终实现水肥一体化输出。“相比过去的大水漫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节水30%以上,节肥、节药各约20%。”示范区负责人白恩泽说。

  从“汗滴禾下土”到全程机械化,再到“智慧”种田,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如今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巴彦淖尔农业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3亿斤;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58.89亿斤。1949年1957年,耕种基本靠畜力;到2023年底,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9%;195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62元;2023年,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26404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农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演绎了从“塞外粮仓”升级到“天下厨房”的奇迹,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了力量。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过去盐碱化严重的“巴掌田”现在变成稳产高产的大块田。“以前这里只能种植单一的耐盐碱作物。现在通过排干配套渠道畅通,可以全部种粮。之前行水期一水淌到40天左右,整改以后,15天之内全部浇完,省时省事省人工。”帐房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

  来到临河区白脑包镇鞋工厂村,远远望去,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这里也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以前,我们这儿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出苗率不高。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今年预计亩均可以增产100斤。”鞋工厂村党支部书记牛喜和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套灌区过去零散种植的“花花田”“巴掌田”变成了规模经营的高产田。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牧业高水平发展的“一号工程”,还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 努力让更多粮田变成良田。到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21.19万亩,新增耕地1.5%左右,使森林覆盖率提高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亩均节省本金90多元。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增强。

  巴彦淖尔市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见效,形成“高标准农田+N”的整合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到2023年底,该市累计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20.3万亩,累计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433.45万亩。

  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23年,该市粮食产量达58.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通过看禾选种平台,能直观地看到良种,减少试种风险。有相中的品种,可以直接联系经销商,真是帮我们农民解决了选种的难题。”提起“看禾选种”平台,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三组村民杨果花连连称赞。

  今年,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园区又迎来大丰收。园区种植小麦1.04万亩,辐射周边村组种植小麦5万亩,统一种植“巴麦13号”品种。“今年我家种了65亩巴麦13号,这个品种的小麦颗粒饱满、产量高。”光明村八组村民李新明说。

  “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良种一粒重千钧,一句句农谚,道出小小种子沉甸甸的分量。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和内蒙古自治区种业振兴三大工程的部署与要求,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落实,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部门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通过院地校地、院企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创建小麦、肉羊、玉米、向日葵、果蔬5个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农作物开展育种联合攻关。近3年,巴彦淖尔市累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1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6个、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20个,登记新品种75个;培育肉羊新品种1个(华蒙肉羊),通过国家审定。巴彦淖尔市还格外的重视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工作,“巴麦13号”小麦品种连续两年创内蒙古小麦高产纪录,目前已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25万亩。为推广繁育华蒙肉羊品种,巴彦淖尔市已建立核心育种场1个,核心群数量达1.6万只,建立扩繁场5个,建立10万只杂交生产基地。为了筛选优良种子,推出一批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农作物品种,更好地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科技、农牧部门抓好“看禾选种”平台建设,每年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个,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累计展示面积达3164亩,展示新品种716个,已筛选出适宜内蒙古推广种植的农作物优良品种6个、适宜巴彦淖尔市种植的农作物优良品种19个。良种繁育与推广,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在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一处小麦地,随着计量表上跳动的数字达到耕种测算需水量,水量监督员何银飞打开手机app轻点屏幕,地头的水闸缓缓闭合。“灌区在取水口安装了在线计量装置,水费由过去按亩粗放计收改为按实际用水量精准计收,农民自觉监测用水量,预计每亩地全年可节水约160立方米。”何银飞说。

  从过去的大水漫灌、人工测量,到如今的精准灌溉、在线控制,离不开河套灌区的数字化建设。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的电子幕墙上,总干渠及各灌溉渠道实时监控画面和水位流量监测数据一目了然。“这套系统使灌区实现用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当日即可进行水情通报和用水计划传达,提高了水资源科学调配能力和保障安全运行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工作人员张利军说。

  “以前河套灌区耕地以渠道漫灌为主,在7级渠系运送过程中,渗漏、蒸发等损失较重。去年以来,灌区对461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衬砌,衬砌率提高到50%以上,改善灌溉面积超400万亩,灌溉效率提高,水分损耗减少。”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小瑞介绍,“过去,玉米生长期浇一次水需要12天日夜不间断灌溉,而今年仅需5至7天日间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27。”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近年来,管水、用水的变化,使农业生产方式加速改革。

  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发放引黄灌溉用水证2761个,实现灌区农业引黄供水直口渠全覆盖。出台《关于加强群管水利工程管理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各旗县区运行不规范的群管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362个。快速推进农艺节水,全面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建设7个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巴彦淖尔市全年实现农业节水1.43亿立方米,河套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

  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富川养殖基地,圈舍内有很多“双胞胎”“多胞胎”羊羔。这里正是巴彦淖尔市自主培育的华蒙肉羊的诞生地。如今,以华蒙肉羊新品种引领的肉羊全产业链又在这里崛起,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华蒙肉羊品种已推广示范种羊近1万只,改良肉羊35万只。

  在乌兰布和沙漠深处,22万亩生态牧场、9700多万株沙生树木绵延成一片绿洲。其中,在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的牧场,每头奶牛都有自己的专属“身份证”,实现源头可追溯。

  从舍饲圈养到规模养殖,从粗放喂养到“有机配方”,从单一生产基地到产业示范园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畜牧业一路高歌猛进。

  巴彦淖尔市把肉羊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一套成熟的肉羊繁育和高效生产经营模式。肉羊饲养量和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到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羊饲养量达2298.35万只,羊肉产量达31.91万吨,同比增加4.94%。

  按照“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思路,巴彦淖尔市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打出发展奶业的“组合拳”,全方面推进奶业振兴,壮大“绿色奶罐”,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如今,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到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奶牛存栏达33.42万头,奶产量年累计达134.95万吨。高质量奶源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已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18家,日产奶量达3500吨。生鲜乳抽检连续10年合格率100%。2023年,巴彦淖尔市奶牛养殖加工公司出售的收益达83.48亿元,同比增长18.8%。

  品牌是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通过实施“天赋河套”品牌工程,引领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到2023年底,“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授权22家企业、132款产品,品牌价值超297亿元。

  田畴织锦绣,牧野好风光。75载春华秋实,巴彦淖尔开拓进取、砥砺奋进,换来现代农牧业大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美好景象。(记者 黄景莲/文 丁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