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活,不必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是俗话,但对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新农民来说,庄稼活是门大学识,要学的东西许多。
5月19日上午,丰满的麦穗低着头,在微风中崎岖似浪。周营镇绿生源栽培专业合作社社长赵鹏飞陪同县农业乡村局的高档农艺师赵彬一行到地里猜测亩产。
亩穗数45万穗,穗粒数38粒,千粒重45克,套入测产公式,预估亩产值为654公斤。“本年周口小麦阅历了干旱、春季低温等晦气气候,能到达这个产值,适当不易。”赵彬对赵鹏飞的小麦长势很满足。
“小麦要高产,关键技能一定要跟上。”赵鹏飞尽管年青,但种田的水平不比一些“老把式”低。经过虚心向专家、同行学习,并约请植保专家屡次到自家地里现场辅导,赵鹏飞形成了一套清楚的小麦丰登理论。
本年5月上旬,气候连阴了几天,赵鹏飞抓住时机,对小麦进行“飞防”作业。给赵鹏飞地步做“飞防”的机手叫王前昆,他6年前在浙江金华学会无人机操作,后来成立了河南豫农飞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做“飞防”。“最多时我组织了100多架无人机做‘飞防’。”王前昆说,无人机操作是个技能活,一不小心飞机撞树上,“1万多元就没了”。他常常与机手们进行事务沟通,进步操作水平,下降损耗。
关于粮食丰登,沈丘县另一位种粮大户张艳菊从“滴灌技能”上寻求打破。上一年10月份,她率先在麦田铺设滴灌带,但管子呈现阻塞,导致管结尾小麦衰弱。5月16日,沈丘县在周营镇举行“玉米单产提高——滴灌带铺设暨水肥一体化”技能演示,张艳菊带着问题,与全县100多位种粮大户到现场学习,专家的解说让她恍然大悟。张艳菊说,她很有决心把玉米从亩产700多公斤进步到1000公斤左右。
“庄稼活,就得学!”这是赵鹏飞、张艳菊、王前昆等新农民的一起心声。唯有学习,才干让这片土地永久坚持旺盛活力,才干更好扛起粮食安全的国之重托!(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